吴浈:以创新引领医药经济科学发展
来源:10年06月28日 医药经济报 录入时间:2010/6/28 9:09:00 点击:1157
在第五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上,吴浈指出,创新是企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6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浈出席了第五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并作了题为“以创新引领医药经济科学发展”的主题发言。
吴浈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成绩。他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9.9%,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彻底结束了缺医少药的时代;现在我国能够自主生产品种齐全的医药产品,为公众防病治病、维护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制药工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用药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医药产业仍然保持强势增长,制药工业百强企业2009年的增速仍在进一步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吴浈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药产业粗放式发展所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多、小、散、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吴浈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落在“低”上。吴浈对“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创新的能力低。创新是企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当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凤毛麟角,多数中国制药企业目前只是在模仿和借鉴。从目前药品注册申报的情况看,新药占比相比发达国家依然偏低。生物制药正在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热点,中国虽然是甲型流感疫苗第一个上市的国家,但在佐剂等关键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第二,市场竞争力低。从国内市场来看,进口药、外资药和合资药已经占到国内用药总量的一半以上,在中国落户的50家跨国制药企业的100个品种,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25%;从国际上看,中国药品出口50%以上是原料药,仅3.6%是化学制剂。在世界卫生组织每年的采购目录中,印度入围的有120多个品种,而中国只有6个。
“规模的大小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产业集中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制药工业前十强的集中度仅为17.62%,而全球制药前十强的集中度已经达到43.86%。2009年,美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并购惠氏后销售规模达632亿美元,但中国制药百强的合计销售规模仅约为601.5亿美元。”吴浈如是指出。
第三,管理水平低。部分中国企业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制药设备,但缺乏先进的管理水平。中国制药产业与国际比较,差距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在于药品生产者的管理理念、在于对药品GMP深刻的认识、在于生产全过程严格执行药品GMP。
针对医药产业存在的上述问题,吴浈提出了两个解决思路:一是加大创新力度,二是积极走出国门。
对于加大创新力度,吴浈认为,企业是药品研发的主体,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加大创新力度。企业原始创新必须起步,必须重视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集成创新。同时,国家要加强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医药创新从仿创结合、以仿为主向仿创并举转变。国家局今后在审评审批上对创新将给予更多的支持。
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医药经济的强势发展为医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到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其次,中国的新医改和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巨额投入也为新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金支持。再次,国内一些制药企业已经在新药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自主创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跨国制药巨头纷纷把研发中心和工厂落户中国,欲进一步挤占中国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中国必须要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经济的科学发展。
至于如何积极走出国门,吴浈建议,国内企业要努力抢占国际市场,向国际标准看齐,主动去展开认证,进而获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要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吴浈最后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为促进以创新引领医药经济科学发展,国家局将进一步提高标准,通过标准提高来带动医药产业加快与国际主流市场对接。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新安街8号(后楼二层东侧) 联系电话:0768-2182000 邮编:521011 Email:gdhxjt@163.com
Copyright © 2003-2025粤ICP备11013484号, (粤)—非经营性—2021—0059 All Rights Reserve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